新闻动态

草根足球不是 “避管挡箭牌”:规范方能长青

当贵州村超的侗族大歌伴着进球喝彩响彻山谷,当苏州苏超的业余球员在球场挥洒汗水,草根足球正以蓬勃姿态勾勒出中国足球的基层生态。但赛场边偶尔出现的推搡冲突、个别赛事中的 “外援代打” 乱象,也让一个问题愈发清晰:草根足球的 “民间属性” 绝不能成为规避监管的借口。真正健康的草根足球生态,恰恰需要规范与自由的双向护航。

草根足球的活力源于自发性,但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托底。截至 2024 年,全国注册草根球员已超 50 万,业余赛事数量较上年激增 94%,3.5 万块十一人制球场承载着千万人的足球热情。这份热度背后,乱象也时有发生:小区友谊赛的拼抢演变为群殴,区域性赛事因 “冒名顶替” 引发争议,部分赛事因缺乏安全保障导致球员受伤后维权无门。这些问题并非 “草根特色”,而是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。过去,不少人以 “玩票而已”“不懂规则” 为由推卸责任,使得球场暴力、赛事造假等行为长期游离于约束之外,既伤害了参与者的热情,也透支了草根足球的公信力。

足协的监管介入绝非 “泼冷水”,而是为活力加装 “安全阀”。2025 年 8 月出台的《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将弄虚作假、赛场暴力等七类行为列入违规清单,明确了 “谁主办、谁负责” 的主体责任,建立起全国联网的惩戒黑名单。这一规定绝非针对草根赛事的 “一刀切”:它不干涉赛事的奖金设置、积分规则等运营细节,仅聚焦赛风赛纪底线;对村超这类融入非遗文化的特色赛事,更强调属地化灵活管理,避免消解其文化内涵。正如一位业余联赛组织者所言:“过去处理打架闹事只能自认倒霉,现在有章可循,我们腰杆也硬了。” 监管的本质不是束缚,而是通过明确边界守护足球本真的快乐。

yy易游,易游体育,米乐YY易游,yy易游M6

将监管视为 “负担”,本质上是对草根足球发展规律的误读。在欧洲,UEFA 通过《草根足球宪章》建立起覆盖全欧的规范体系,将欧洲杯收入反哺基层,通过 “球员发展、赛事环境、竞赛组织、人才培养” 四大支柱保障赛事质量,同时明确 “安全、趣味、包容” 的核心原则。英格兰足总更推出 “蓬勃草根足球” 战略,既通过 220 万新球员发展计划激活参与热情,又通过行为规范治理、设施升级等举措筑牢发展根基。这些国际经验证明,监管与活力可以并行不悖:UEFA 的框架下,草根赛事既保留了社区足球的烟火气,又通过统一的安全标准让参与者更有保障;英格兰的实践则说明,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能让草根足球成为职业足球的 “人才蓄水池”。

平衡规范与活力的关键,在于监管方式的精准适配。草根足球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不能 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:对于村超这类 “体育 + 文旅” 的特色赛事,应简化报备流程,保留其文化融合的核心优势,重点加强安全保障与纠纷调解支持;对于已形成规模的区域性联赛,可逐步引入身份审核、裁判培训等规范化措施;而对于小区友谊赛等即兴赛事,则以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为主,避免过度行政干预。这种分级管理思路,既呼应了足协 “抓纪律放运营” 的政策设计,也契合了草根足球 “多元共生” 的特质。

草根足球不是 “避管挡箭牌”:规范方能长青

更重要的是,监管者需完成从 “管控者” 到 “服务者” 的角色转变。草根赛事最缺的不是规则条文,而是专业支持:偏远地区的赛事急需免费裁判培训,小型赛事渴望获得安全指导,优质民间赛事期待对接商业资源。中国足协已开始迈出步伐,通过 “足球中国” 平台提供赛事备案服务,联合基金会免费发放 32 万颗足球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借鉴 UEFA 的 “帽子戏法发展计划”,将职业赛事收益反哺草根,或参考英格兰足总的数字化服务模式,为基层提供便捷的赛事管理工具,才能让监管真正成为发展的助力。

草根足球是足球运动的 “毛细血管”,其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热情,其健康度则取决于规范的发展环境。村超的成功,源于侗族大歌与足球的文化共鸣,而非缺乏监管的 “野蛮生长”;苏超的活力,来自业余球员的纯粹热爱,而非对规则的漠视。当 50 万草根球员都能在安全的场地上公平竞技,当数千场业余赛事都能在规范中有序开展,草根足球才能真正成为中国足球的坚实根基。

拒绝监管的借口,拥抱规范的护航,草根足球的星星之火,方能汇聚成照亮中国足球未来的燎原之势。这不是对自由的束缚,而是对热爱的最好守护。

发表评论